初中数学4.从不同方向看教案

初中数学 COOCO.因你而专业 !
套卷教案课件下载new 试题搜索答案

初中数学4.从不同方向看教案



  •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
    教案示例
    教案示例一 教案示例二 教案示例三

    教案示例三

   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

      庆  谯  琳

      教学内容

      《由视图到立体图形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《数学》(华东师大版)七年级上册。本节课是让学生体验俯视图相同下的立体图形的几种情形。

      教学目标

      体会立体图形的平面观图效果,并会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,从而获取立体图形的实感,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。

      教学要求

      让每位同学动手自制五个小正分体(材料可选用橡皮泥、泥块、木头、萝卜等);由四人小组合作(独立完成也可)“搭”出能从“上面”看到形状如(图1)情形的立体图形。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合作,共同实施手工制作、搭建,感受真实的立体模型。

      教学流程

      师:“盲人摸象”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故事。在实际生活中,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没有做到全面了解,那么我们很有可能犯盲人一样的错误。对于数学学习也是一样。请看下面的问题:“由五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搭成的物体,从上面看的形状如图所示(图1),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?你有几种搭法?”(第141页第4题)。

    1

      师:通过阅读题意,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,问题要求我们做什么?

      生甲:(由四人小组议论后)题目的意思就是要我们把五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起来,使它的俯视图就像题目中的图形那样。

      师:非常正确。到底这个图形的立体图形是怎样的,哪位同学知道?(同学们看着题目做思考状……无人回答)其实请同学们拿出橡皮泥做出五个正方形来“搭一搭”就清楚了。

      【本题目有多种解答方式,仅靠在黑板上画图讲解,既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,也会影响教学效果。动手“搭”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.达到从多方面去了解立体图形真相的效果。这一过程不但是一个体现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的过程,同时也是一个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。】

      很快,A小组的同学搭出了下面的图案(如图2),同时还指出:原来的立体图形是由两层正方体构成。

         

    (图2)主视图     (图2)侧视图

      马上,B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反驳意见。他们认为图形也可以由三层正方体构成,并展示出了他们制作的模型(如图3)。

              

    (图3)主视图     (图3)侧视图

      师:从效果上来看,这两个立体图形的俯视图案都符合题意,这说明以上两个小组的解答都是正确的,请大家认真看看俯视图就清楚了。同学们不妨再试试看看,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法?

      于是,C小组的同学招出了图4的图案:

          

    (图4)主视图     (图4)侧视图

      师:同样用三层正方体搭成的图4,给人的视觉就显得轻巧灵活一些。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?(大家热烈地议论着。)

      D小组的同学又搭出了图五的图案:

      5的出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同学乙对图5的搭法提出了反对意见:因为从上面看到图5的形状是(图5)俯视图,不合题意,因此图5是不正确的解答。

          

    (图5)主视图     (图5)俯视图

      师:大家同不同意同学乙的说法?

      生:同意。

      随后,E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图6的搭法。他们认为,这个题目有无数种解答方法,因为图6中右边小正方体的位置可以上下任意移动,于是就有很多种结果。

    (图6)

      对于图6的解答是否正确,同学们拿不定主意,有的赞成,有的反对,但都说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。

      师:从实际效果来看,图6是满足题目要求的。但是在没有外力的协助下,图6中右边小正方体的位置,具有不确定的因素,只有当它落到底层时,才算一种固定的图案。因此图6的答案就是图4的答案。

      师:在平面图形还原到立体图形的探究过程中,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?

      生丙:通过学习我认为,今后观察事物要做到全面、细致,不然就成了“盲人摸象”。

      生了:生活中的有些现象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,因此遇到问题要多动动脑筋。比如,这个问题我就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种情况。

      生戊:解决问题不仅要动脑筋,而且还要动手去实践,实践才能出真知。

      师:(小结)刚才同学们做的模型、谈的感想都非常精彩。通过对模型以及它的俯视图进行比较,我们都知道了,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。如果我们不是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去观察、去发现,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,很有可能就是片面的,也会犯盲人摸象一样的错误。图5和图6虽然有一点点缺陷,但是这些同学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,精神可嘉。

      课后反思

      这是一个探究性较强的课例。虽然它的学术性不是很强,但是它对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的培养,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。通过制作模型的过程,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正确认识,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;小组同学共同制作,集思广益,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;形态各异的模型,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。这些都将使学生终身受益,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的。

      摘自海南出版社《新课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