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数学4.从不同方向看教案

初中数学 COOCO.因你而专业 !
套卷教案课件下载new 试题搜索答案

初中数学4.从不同方向看教案



  • 从不同方向看
    教案示例
    教案示例一 教案示例二 教案示例三

    教案示例一

    从不同方向看

    江苏常州  吴亚红  执教  曹 敏  评析

      教材分析

      《从不同方向看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《数学》(北师大版)七年级上册。

      我们生活在图形世界中,准确地说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。因此,新教材一改老教材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知识体系,第一章就采用身边的几何体??丰富的图形世界入手来研究图形。这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:从学生的实际出发,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,通过各种数学活动,发展直觉思维和空间观念,逐渐形成自己对空间和图形的认识。

      学生分析

     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只有两个月的差异,但老教材却有让他们无法适应的巨大变化,而新教材则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,修改了学生不喜欢的“字母游戏”,采用他们更乐意参与的活动、游戏等形式,给他们空间和时间,给他们释放表演欲望、展现青春活力的舞台。因此,新教材这种“在玩中学”更适合他们。

      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观察、鉴别、分析能力,他们已能将简单的物体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,能根据直觉用笔画出自己的感觉,而且他们更乐意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世界,用自己的手操作,用自己的嘴表达,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,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。因此,教师要百般珍惜学生的内心世界,关注每一个变化,调动一切积极性,尊重每一个观点,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引导。

      设计理念

      1.能利用新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,以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,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。

      2.抛弃旧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,创设多种生活中的数学情景,引导课堂实践,通过观察比较、小组讨论、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,有效地组织教学。

      3.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,课堂导入所用的诗和结尾的评价都是点睛之笔;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,力求在课堂中体现艺术性和人本主义思想,以期达到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。

      教学目标

      1.经历“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”的活动过程,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,从而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,并发展空间思维。

      2.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,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。

      3.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,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,培养动脑思考、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。

      4.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:从观察几何体拓展到观察生活中的人、事、物,进行人文教育。

      教学重点:经历活动过程,加强与他人交流,发展思维能力。

      教学难点: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。

      【教学目标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多元化的目标和价值追求。按《数学课程标准》确定教学目标,把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,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,这是对新课程的正确理解。】

      教具准备

      1.投影片,录像。

      2.水壶、杯子、乒乓球。

      3.圆柱、长方体各两个,正方体、四棱锥模型各一个。

      教学过程

      师:同学们,谁知道苏东坡的《题西林壁》?

      欧阳彪:横看成岭侧成峰,

          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          不识庐山真面目,

          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      师:多美的山,多美的诗!(打出投影1:诗与画。)诗情画意来自作者苏东坡从多个角度对庐山的仔细观察。从哪些角度呢?

      金超:横看,侧看,远看,近看,在山中看。

      师:不愧是语文课代表,回答得非常好!可能有些同学会纳闷,今天老师上数学课怎么会念起古诗来?其实,苏东坡通过作这首诗,教给了我们观察祖国大好山河的方法: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,才能发现庐山奇妙、壮观的美丽景色。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??《从不同方向看》。看什么呢?看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和数学中熟悉的简单几何体。下面

      同学们能否通过观察和抽象思维来回答问题?(打出投影2。)

      【跨越学科界限,让苏东坡的一首《题西林壁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,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教学知识。这样,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,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“美”。】

      师:看投影片,请指出下列各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?

      1  桌上放着一个茶壶,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。

      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。

      巢文标:第一幅图是乙看到的,第二幅图是丁看到的,第三幅图是丙看到的,第四幅图是甲看到的。

      师:完全正确!同学们应用生活经验解决了问题。下面请三个同学做一个小实验,谁愿意?

      生:我愿意!(学生纷纷举手,体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。)

      师:(老师摆好道具)请杨吴健、金丞燕、季晨皎同学上来。(按不同方位站好。)请告诉大家,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?

      杨吴健:我看到了一个小正方体和一个水壶。

      金丞燕:我看到了一个水杯和一个水壶。

      季晨皎:我看到了一个小正方体、一个水壶、一个水杯。

      师:讲台上明明摆着同样的东西,但他们三个人的回答却不一样,是怎么回事呢?

      施卓:因为他们站的角度不同,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了。

      师:现在请杨吴健、金丞燕两位同学调一下位置,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。

      杨、金:是的。

      师:谢谢你们的合作。确实经过同学们的实验、观察发现了……

      生:发现了从不同方向看,看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。

      【学习的目的在于从身边的事物入手,去探索发现规律。教师用生活中的两个小例子.采用丰富的呈现形式,创设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境,便于学生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,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课程标准理念。这种学习方式大大突破了传统的说教,增强了学习的体验、兴趣和信心。

      师:下面我们把书翻开到第15页,看图,想一想,哪幅图是小华看到的,哪幅图是小彬看到的?

      庄家园:第二幅图是小华看到的,第四幅图是小彬看到的。

      师:回答得真不错!如果想同时看到杯子和乒乓球,那么他们应该站在什么位置?

      谢鹏:从上面看,从正面看,稍微斜一点看。

      师:刚才我们做了、看了,现在你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对象的实例呢?

      胡博:从不同的方向看一个人,看到的五官不一定相同。

      刘小琳:美术课,老师叫我们去写生,从不同方向画同一个物体或景色。

      杨丹萍:达芬奇画鸡蛋,他从不同的方向看,画出来的鸡蛋不一定相同。

      生:

      师:太精彩了!

      师:老师请同学们看两段录像。(放录像)世界杯赛上欧文是假摔吗?

      羽毛球出界了吗?

      【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,课堂气氛异常热烈,说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共鸣,关键是教师如何从中提炼数学内涵为我所用。也说明学生的体验活动效果明显。这段师生举例.较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,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,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,知识真正成为了多元目标的载体,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
      师:同学们说的这些现象都很好,并且都体现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要从不同的方向看,才能全面看清某件事物。现在让我们继续来观察一下数学中我们熟悉的简单几何体。打开书第16页,用自己做的几何体搭一搭,摆一摆.四人小组围坐交流,边看边记录。下面的五幅图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?

      生:老师,怎么摆啊?

      师:从左到右依次为……

      生:依次为长方体,四棱锥,正方体。

      师:对了,这样大家再来看一看。

      【从生活自然过渡到数学,一学生问“怎么摆啊”,体现出了真正的课堂民主。这一活动设计既能指导学生读书、引发学生动脑思考、动手操作,小组讨论解决问题,又给学生创设了交流的机会,引导他们学会合作、探究。

      师:有答案了吗?第一幅图请叶春兰回答。

      叶春兰:从后面看到的。

      师:相对于后面的叫什么呢?

      叶:正面。

      师:所以也可以说是从背面看到的结果。第二幅图呢?

      生:从上面看到的结果。

      师:第三幅图呢?

      奚丹枫:从左面看到的。

      师:从左面就能看到这样的结果吗?

      生:从左侧正对着长方体看到的。

      师:第四幅图呢?

      施华传:从前面,也就是正面看到的。

      师:回答得很完整。最后一幅图呢?

      刘晓琳:从右侧看到的。

      师:吸取第三幅图的教训。

      刘:从右侧正对正方体看到的结果。

      师:这样才正确了。无论是生活中的物品,还是数学中的简单的几何体,我们从不同方向看或观察同一物体时,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。请问:我们要从几方面才能把一个物体看完整呢?

      奚丹枫:要从六个方面: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前、后。

      师:还有人有不同意见吗?

      陈艳:还有侧面呢。

      师:那至少要从几个方向看呢?

      许佳慧:三个就对了。因为数学中的几何体可以认为是对称的。

      师:今天,所有同学表现得都棒极了,说的答案都很有道理。在数学上,我们把从观察者的角度,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,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,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。接下来,我们来看正方体的三视图。

      【要完成知识目标,解决本课的重点,先表扬一下全体同学,创造性地应用了评价原则。三视自概念此时出现,真是瓜熟蒂落,水到渠成。】

      生:都是正方形。

      施卓:三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。

      师:你还能不能举一个几何体,它的三视图都为同一个图形呢?

      生:球体。

      师:摆出两个正方体,变化图形,三个,四个,五个。

      (生上黑板画,略。)

      师:为了巩固一下刚才所学的知识,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考考自己?

      生:有。

      师:请做课本第18页第2题。

      2.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.

      请说出下面的三幅分别是从四个方向看到的.

      谢鹏:它们分别是左视图、俯视图、主视图。

      师:对吗?看清题目,审题要清,立意要明。谁能帮谢鹏的答案设计一个问题?

      陈如彬:请指出这个图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?

      师:书上题目的答案是什么呢?

      马健:分别是从左面、上面、前面看的。

      师:谁知道圆柱的三视图。

      俞杭:两个长方形,一个圆。

      施华传:不是长方形,底下的边是弧。

      师:为什么他们看到的不一样呢?

      俞杭:我远他近。

      师:请大家再看投影,你看到了什么?

      生:长方形。

      师:同样,我们用远看或投影的方式来观察一个圆锥的三视图呢?

      【施华传同学出现了问题.教师马上设计了远看和投影两种方式让他感悟,而不是抛出问题的结论。】

      生:两个三角形,圆和圆心。

      师:长方体的三视图呢?看着你的模型把它们画出来。

      (学生画图。)

      师:这些视图的线段之间有关系吗?与长方体比较。

      张浩:主视图的长、俯视图的长相等,就是长方体的长;主视图的宽、左视图的宽相等,就是长方体的高;俯视图的宽、左视图的长相等,就是长方体的宽。

      师:你的回答太精彩了,语言流利,条理清晰。掌声响起!

      师:看书第18页第3题的练习,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。

      (纪成娇上黑板画,老师点评。)

      【应用不同几何体的形状、位置的变化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。

      师: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?你有何收获?

      金超:我学到了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,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。

      陈艳:我还学到了什么叫主视图、左视图、俯视图。

      杨吴健:我还学到了正方体、长方体、圆锥的三视图。

      师:说得很好!你学习了从不同方向看,对你做人有何启示?

      金超:我觉得,不仅看物体是如此,看每个人、每件事也是如此,要全面观察。

      师:太好了!你真聪明,想了这么多,而且很有道理。老师也有同感,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件事或一个人,所得的结果也不一样。我作为一个老师,也会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。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今后看物、看人、看事要多角度、多方向分析观察,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闪光的东西,从而感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。

      【如此小结,画龙点睛之笔,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,使本课主题得以升华,而且教师也自我评价了一番,这又是对课堂评价的再发展,说明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。】

      课后总结

     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是看学生,而不是看教师,看学生能否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。本课按《课程标准》要求完成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,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,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,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,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,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,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,重视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,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,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,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,创造性地应用了课堂教学评价原理,恰当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,展现了一个平等、互动的民主课堂。

      摘自海南出版社《新课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