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数学24.3命题与证明教案
教案示例
§24.3 命题与证明
一、教学目标
(一)知识目标
1.了解证明以及证明的必要性
2.能将一些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,并进行证明
3.掌握证明的步骤,证明过程中使用规范性语言
4.能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或判断简单的假命题
(二)能力目标
1.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解题能力
2.培养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
(三)情感目标
培养学生具有敢于质疑的意识,同时又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,培养学生勇于探索,创新,解疑的科学精神
二、教学重点
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,并进行证明;证明过程中规范性语言的使用
三、教学难点
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,如何正确写出“已知”、“求证”
四、教学方法
引导法,探究法
五、教学用具
多媒体.
六、教学过程
(一)引入
一个同学在画图时发现,三角形的三条边上的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,于是他得出结论: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上的高的交点都在三角形的内部,他的结论正确吗?
(二)新课
由上面的事例说明:通过特殊的事例或实践活动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,也可能不正确,因此,这样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证实.那么,怎样来证实呢?那就是证明
根据题设、定义、公理以及定理等、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,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
下面,我们通过证明命题“两直线平行,同旁内角互补”来了解什么是证明
例1 证明:两直线平行,同旁内角互补
分析:首先弄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,其次将命题的题设“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”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“已知:直线a∥b,直线c分别与直线a、b相交于点A、B”,再把结论“同旁内角互补”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“求证:∠1+∠2 = 180°”,同时要画出图形
图 1
已知:如图1,直线a∥b,直线c分别与直线a、b相交于点A、B.
求证:∠1+∠2 = 180°
证明:因为 a∥b(已知),
所以 ∠1=∠3(两直线平行,同位角相等).
又因为 ∠3+∠2=180°(邻补角定义),
所以 ∠1+∠2=180°(等量代换)
由例1可知以下两点
1、文字命题的证明要求:写出“已知”、“求证”、“证明”,并画出图形
2、证明的一般过程:由题设(已知条件)出发,经过一步步的逻辑推理,最后推出结论(求证)的正确过程.
注意:证明过程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理有据,也就是根据定义、公理和定理
例2 求证: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
引导学生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,再试写出“已知”、“求证”,并进行证明.分析:首先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,再写出“已知”、“求证”,然后分析证明
思路,最后写出证明的过程;由题意分析,可以先证明含中线的某两个三角形全等,再证得中线相等
已知:如图2,在△ABC中,AB = AC,点E、F分别是AC、AB的中点.
求证:BE = CF
证明:因为点E、F分别是AC、AB的中点(已知),所以
AE =AC,AF =
AB(中点定义)
因为 AB = AC(已知),
所以 AE = AF(等量代换)
在△ABE和△ACF中,因为
AB = AC(已知),
∠BAE =∠CAF(公共角),
AE = AF(已证),
所以 △ABE≌△ACF(S.A.S.)
因此 AE = AF(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)
例3 求证: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
分析:首先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,再写出“已知”、“求证”,然后分析证明思路,最后写出证明的过程
图 3
已知:如图3,在△ABC和△A’B’C’中,∠ACB =∠A’C’B’ = 90°,AC = A’C’,CD⊥AB于D,C’D’⊥A’B’于D’,且CD = C’D’
求证:Rt△ABC≌Rt△A’B’C’
分析:(1)Rt△ABC与Rt△A’B’C’中已满足全等的什么条件?(AC = A’C’,∠ACB =∠A’C’B’ = 90°)
(2)还需补充什么条件两三角形全等?(BC = B’C’,或AB = A’B’,或∠B =∠B’,或∠A =∠A’)
(3)选择哪个条件?(∠A =∠A’)
(4)为什么?(已有条件AC = A’C’,CD = C’D’)
即先证明Rt△ACD≌Rt△A’C’D’,再证明Rt△ABC≌Rt△A’B’C’
请小组同学共同完成证明过程(略)
文字命题证明的一般过程:
首先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,再写出“已知”、“求证”,然后分析证明思路,最后由题设(已知条件)出发,经过一步步的逻辑推理,写出结论(求证)的正确证明过程
例4 试说明“两个锐角的和等于直角”是假命题
分析:对假命题的证明,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
举反例:就是要证明或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,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题设而不符合结论的例子即可
解 设两个锐角都为30°,则两个锐角的和为60°,不等于90°,所以这个命题是假命题
(三)小结
1、证明的一般步骤;
2、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或判断简单的假命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