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数学4.2画立体图形教案

初中数学 COOCO.因你而专业 !
套卷教案课件下载new 试题搜索答案

初中数学4.2画立体图形教案



  • 4

    教案示例

    4.2画立体图形

    (第2课时:由视图到立体图形)

    江苏省铜山县大庙春晖中学   李永莉

      一、教材分析

      “由视图到立体图形”的主要作用是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.本节由物体的三视图辨认出该物体的形状,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索过程.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,是本节课的重点,也是难点.为了突破这一难点,本节课采用了比较、猜测、综合、归纳、模拟、与位置有关的推理、有条理的具体操作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方法.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.

      二、教学重点

      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.

      三、教学难点

      根据三视图描述实物原型.

      四、教学目标

      1.掌握由物体的三视图辨认出物体形状的方法.

      2.在探索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,初步建立空间观念,发展几何直觉.

      3.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,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,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.

      4.通过观察、操作、归纳、类比、推断等教学活动,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,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,并从交流中获益,培养自主意识和协作学习的精神.

      五、教学方法

    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初中生思维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,结合本课内容,主要采用了议论引导教学法.

      在教学过程中,充分运用教具、多媒体等辅助教学,通过演示、操作、观察、讨论等师生的共同活动,启发学生动手、动口、动脑,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,并在探索中锻炼思维.

      六、教学过程

      (-)创设问题增境

      试画出粉笔的三视图.

      教学设想:通过这一问题,复习由立体图形到视图的有关知识,并利用电脑动态演出示出粉笔的三视图.然后把上题改为“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如下图,试说明物体的形状”,从而自然引入新课.

      利用已有知识导出新的问题,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,以引起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,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.

      (二)探讨新知识

      1  下面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,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.

      1是关于由三视图辨认几何体的问题.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问题,在教学时设计两种辅助手段:先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橡皮泥独立制作,交流讨论,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;再通过电脑动态演示,让学生体会逼真的变化过程.通过这两种教学手段,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二维过渡到三维空间,从而达到初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.学生通过主动探索,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,从中体验和领会实物模拟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.

      做一做: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是下面三个图形,清说出该物体形状的名称.

      试一试: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是下面三个图形,试说出该物体的形状.

      对于“试一试”中的问题,学生直接想象实物的形状有一定的困难,让学生利用利1中制作出来的橡皮泥小长方体分六人一小组进行摆拼,然后汇报交流的结果.通过这两个变式训练,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,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.

      2  下面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,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.

      在例1及变式训练的基础上给出例2,又一次创设了问题情境,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,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,战胜困难,不断追求.

      做一做:1.下面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,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.

      2.下面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,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.

      试一试:由五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,从上面看的形状如下图所示,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?你有几种搭法?

      (三)课堂小结

      让学生总结.

      通过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,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抽象概括水平,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.

      (四)布置作业

      (1)必做题:第133页第l、2题.

      (2)选做题:第178页第2题.

      (3)课外探究题:第135页“做一做”.

      七、教学反思

      采用实物模型及多媒体动态演示辅助教学,贯穿了直观性教学原则,在教学过程中,运用模拟、与位置有关的推理、有条理的具体操作等一系列教学手段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,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、团结合作意识,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.